点击▼▼▼▼“网盘下载”▼▼▼▼
保存到网盘观看,不保存只能试看2分钟哦!
资源有问题?点此反馈
当饥荒的阴云笼罩着 1960 年的中国乡村,当野菜汤都成了奢侈品,一个现代灵魂意外坠入这片贫瘠的土地。李志远,这个突然拥有 “农场空间” 的幸运儿,带着能让植物百倍速生长的秘密,在饿殍遍野的年代里,不仅要活下去,更要带着家人、乡亲,在绝境中劈开一条通往温饱的路。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穿越,而是一场关于生存、责任与爱的年代攻坚战。
头痛欲裂间,李志远发现自己躺在土坯炕上,周遭是 60 年代特有的煤油灯味与饥饿的气息 —— 他穿越了。原主因家贫无力上学,赌气跑出家门,却让他占了身体。更幸运的是,一个 “农场空间” 跟着他来了:这里的土地能让种子以百倍速度生长,物资能凭意念存取,储物间里堆满了面粉、大米、甚至还有 “华子”,角落里竟还藏着手枪、冲锋枪。
“在这灾荒年,活着才是头等大事,其他的都得往后排。 ” 看着记忆里原主母亲为供他上学要砸锅卖铁,村长带着村民凑钱劝他回校,李志远压下心头的震撼。他知道,1960 年的饥荒有多残酷,村里已经饿死人了。当务之急,不是上学,是让肚子先鼓起来。
第一次面对母亲端来的 “稠粥”—— 其实是掺着沙子的野菜糊,李志远没忍住吐槽 “猪食都比这强”,却被母亲含泪训斥:“你妈把稠的都给你了,我们仨就喝野菜汤。” 那一刻,他攥紧了拳头。趁母亲转身,他从空间里摸出几个鸡蛋,在家人震惊的目光里,轻轻说:“妈,咱有鸡蛋。” 这是这个家三四年里,第一次见到完整的鸡蛋。
鸡蛋只是开始。李志远知道,空间虽好,却不能暴露。他借着 “去供销社打零工” 的由头,用空间里的物资换钱换票。路上,他撞见害死原主的王强、王猛正欺负袁寡妇 —— 上一世,原主就是为救她被这两人敲死的。这一次,李志远掏出空间里的手枪,干净利落地解决了这两个恶霸。
袁寡妇感激涕零,塞给他一张 “大黑十”(10 元纸币)。在饥荒年代,这简直是巨款。李志远突然明白,“善良或许会吃亏,但终究会有回响”。他拿着钱去供销社,买下玉米、南瓜、苹果苗等种子,转身就扔进农场空间。
空间里的种植堪称奇迹:苹果苗眨眼间挂满红果,玉米秆窜得比人高。但他很快发现,空间作物生长靠消耗他的体能,“想收获,就得先付出 —— 连土地都懂的道理,人更该明白。 ” 他一边啃着空间里的面包补充能量,一边看着作物疯长,身体竟也跟着变强:握力增了 10 牛,肌肉线条肉眼可见地明显。
当他捧着通红的苹果回家,妹妹李月瞪圆了眼睛:“哥,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吗?” 李志远笑着揉她的头:“是哥挣来的。哥以后让你天天吃肉,顿顿有白面。 ” 那天,一家人围着苹果,像捧着稀世珍宝,母亲抹着泪说:“咱志远,真的长大了。”
李志远知道,单靠自家吃不完空间里的产出。他想到了 “以物换物”。在村口摆个小摊,用苹果换村民的扁豆种子、西瓜种子,用白面换香皂票、洋车票。
“大爷,扁豆子换苹果,成不?”“成!您先拿一个尝尝!”
“姑娘,香皂票换 5 个苹果够不?”“够!多给一个,算您照顾生意!”
一来二去,李志远家的种子多了,村民的餐桌上也多了从未见过的苹果。有人用大梁洋车票换苹果,李志远笑着应下 —— 他早想给家里添辆自行车,让母亲不用再步行去镇上。
袁寡妇又送来粮票、衣服票,还说要给他做新鞋,李志远赶紧摆手:“嫂子,票我收着,鞋就免了,传出去不好听。” 袁寡妇红了脸:“你救了我两次,这点算啥?” 李志远看着她,突然懂了,“患难见真情,不是嘴上说说,是真能掏出心窝子”。
空间里的作物越收越多:苹果一千斤、梨两千斤、西瓜三千六百斤…… 单靠村口小摊根本销不完。李志远把目光投向了黑市。
第一次去黑市,他就撞见小贩们卖的黏玉米又小又瘪,还敢喊高价。“我这儿有好货,比你的大,比你的便宜,还管够。” 李志远掏出一根足有小臂粗的黏玉米,小贩们眼睛都直了。他说:“做生意,得让老百姓买得起,自己也能活下去,这才叫长久。 ”
他给黏玉米定了价:批发一毛,零售一毛二,一分不能多,一分不能少。他召集所有小贩,承诺分他们一成利润,条件是 “不许坑穷人”。几千公斤黏玉米一出手,黑市的粮价都被拉低了。接着是西瓜、苹果、小麦…… 李志远的规矩雷打不动:“薄利多销不是亏,是让更多人能喘口气。 ”
小贩们从最初的怀疑,变成了死心塌地的追随者。“哥,你这货是从天上掉下来的?” 李志远笑而不语 —— 他总不能说,这些都是空间里一夜长出来的。他只知道,看着村民们能用更少的钱买到白面馒头,孩子们能咬到甜西瓜,这比赚多少钱都值。
在供销社,李志远遇到了郑丽 —— 那个用大黑十换苹果的姑娘。她是供销社的职工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“小哥,你这苹果哪来的?黑市都没这么好的。” 李志远编了个 “供销社奖励” 的谎,却被郑丽看穿:“我看你不像一般人。”
一来二去,两人熟了。郑丽知道他想给妹妹买连衣裙,特意留了件粉色的;李志远用空间里的新米给她带了些,让她尝尝 “自家种的”。当李志远说想买辆大梁自行车,郑丽突然红了脸:“要不…… 你跟我处对象?我家在县城有房子,咱一起奔小康。”
“爱情哪分城里乡下?对的人,在哪都能把日子过甜。” 李志远没犹豫。他带着郑丽回村,母亲看着未来儿媳穿的连衣裙,笑得合不拢嘴;父亲拉着他说:“小子,有眼光!” 郑丽看着李家桌上的白面馒头、兔肉,惊讶道:“你们家比县城吃得还好!” 李志远笑着说:“以后会更好。”
他计划着搬去县城,把农场空间的产出通过供销社和黑市结合,让更多人受益。“一个人富了不算富,全村、全县都富了,才叫真的富。 ” 他站在土坯房门口,望着远处的田野,仿佛已经看到了几年后,这里不再有饥饿,孩子们能上学,大人们能笑着干活。
空间里的作物还在疯长,李志远的体能也跟着变强,甚至能通宵打理作物不觉得累。他算了笔账:西瓜三千六百斤能卖九百,苹果梨能卖五百,加上其他作物,很快就能成 “千元户”。但他没止步于此 —— 他要让农场空间的种子,真正种到村里的土地上。
“等开春,咱把空间里培育的玉米种分给村民,让大家自己种。” 他跟父亲说。父亲愣了愣,随即点头:“好小子,这才是正经事。”
王强王猛的白骨在山路旁悄悄腐烂,没人知道是李志远做的;袁寡妇成了村里的 “热心肠”,总帮着李家干活;郑丽在县城帮他打听房子,说:“咱买个带院子的,能种点菜。” 妹妹李月穿着新连衣裙,天天盼着搬去县城,说要 “天天吃苹果”。
夕阳下,李志远摸了摸口袋里的空间钥匙(其实是意念操控),心里踏实得很。穿越到 1960 年,或许是命运的玩笑,但他用一个农场空间,把玩笑变成了希望。
“日子就像空间里的种子,你肯用心浇灌,它就敢给你惊喜。” 这是李志远在 1960 年学会的道理,也是他要带给这个时代的答案。
从一个挣扎求生的穿越者,到带领乡邻脱贫的 “农场主”,李志远的故事,藏着饥荒年代里最动人的力量 —— 善良、智慧与担当。农场空间是他的 “金手指”,但真正让日子变好的,是他那颗 “想让大家都活下去” 的心。当最后一粒种子播进土地,当第一声欢笑响彻村庄,我们知道,希望从未离开,它只是在等一个肯弯腰播种的人。